close
 
內容大要

王永慶是不世出的經營奇才,

但他不只懂經營企業,更懂經營人生與健康。

本書收錄 66 則台灣經營之神的智慧箴言,

內容遍及修身、養生、教育、經商、管理與世界觀,

讓你360度完全領略王永慶的成功學!

內容簡介

王永慶白手起家,逐步發展出旗下擁有一百多家公司,總市值上兆的台塑關係企業集團,成就非凡,是公認的台灣「經營之神」,深受推崇。最可貴的是,他堅持不為個人著書立傳,總是謙虛地表示,個人的事情不重要;但樂意將經營台塑的經驗與智慧,無私地貢獻給台灣社會,因為他認為台塑經驗是台灣的公共財。

因此,在他九十二年的人生歲月中,各界只能從報章雜誌上,枝節、片段地領略經營之神的深沉智慧。作者認為,王永慶的思想精髓是他留給華人世界最寶貴的精神遺產,因此從王永慶一生著作、演講過的數百萬字內容中,淬取六十六則最經典的智慧金言,收錄於本書,並懷著無限敬意,自我期許一字一句都能忠實詮釋。此書的出版也表達了作者與遠流對傳揚王永慶傳世嘉言的努力與心意。

本書精采內容包括王永慶一生修練品行、努力上進的心法,如:止於至善、實事求是;管理企業的要點和哲學,如:創造員工對企業的切身感、不景氣是企業拓展的良機;以及個人養生保健、教育子女的觀念等。無論是企業經營者、一般上班族或創業家,相信都能得到深深的感動與啟發。

內文分享

經驗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

我很喜歡汽車大王福特說的一段話。他說:「任何人只要做一點有用的事,總會有一點報酬,我認為最好的報酬是經驗,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王永慶

這段王永慶很喜歡的話裡面,有兩個重要的意涵,一個是「做一點有用的事」,另一個則是「經驗」。

先說「做一點有用的事」。根據王永慶的觀察,現代人常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有文憑,有學問,自認為了不起,凡事自恃,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不甘心「做一點有用的事」;想要做大事,卻從來不一點一點實實在在地做事,投機取巧,好大喜功,貪圖近利,這樣的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王永慶說:「大家都『做一點有用的事』,以家庭來說,必定圓滿安樂;以企業來說,一定蓬勃發展;以社會國家來說,必定富強進步。」

再談「經驗」。

福特發明了生產線來裝配汽車,促使產量大增,成本大降;並開發出價格在五百美元以下,年銷百萬部的汽車市場。他這項了不起的成就,跟他年輕時的「經驗」有密切的關係。

福特年輕時是小工出身,最初在農場工作,曾修過打穀機,後來又操作鋸木機。王永慶認為,福特曾經修理過打穀機的那一段經驗,對他後來在汽車事業的成功有重大的意義。

王永慶表示,打穀機雖然是構造很簡單的機械,福特不是機械工程系出身的,對機械並不內行,但經過修理打穀機的經驗,福特便得到粗淺的機械知識,這個知識對於他後來的汽車事業一定有極大的幫助,如果福特沒有這一段經驗,恐怕創造汽車的構想就不會實現了。

他語重心長地說:「不要看輕『做一點有用的事』,凡事由基層做起,吸取最基層的經驗,有如高樓大廈的基礎,經驗的累積也像建築,多一樣是一樣,有一天用到了就是寶貝,經驗不嫌多,愈多愈好,愈豐富愈能保證我們的成功。」

 

下苦工才有甜美果實

世界上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都相差無幾,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關鍵就在能否吃苦耐勞而已;凡事都有前因後果,下苦功夫才會有好結果。王永慶

吃苦耐勞不但是王永慶的座右銘,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動力。

他舉例說明吃苦的好處。譬如外行人去參觀別人的工廠,只是去看熱鬧,內行的人才懂看門道,自己辛苦想開發一件新產品,只缺臨門一腳,在窮究之餘參觀別人的工廠,一眼看到,心領神會,完全吸收,這樣才會有所得。這就像求道的人,要嘗盡苦頭,求得那份慧心,才能夠悟道。

再譬如邀請專家來講課,受課者一定要對問題有辛苦的鑽研,深入的瞭解,知道自己欠缺的是什麼?需要的又是什麼?這時請專家來指導上課,才會有幫助。若是平時糊裡糊塗的,既不追求改善,也不知自己的需要,則專家的指導對這些人是毫無用處的。

王永慶說:「天下的事情,沒有輕鬆、舒服就能讓你獲得的,一定要經過苦心的追求、經驗,才能真正明瞭其中的奧妙而有所收穫。」

時下的年輕人幾乎都在舒適的環境中長大,很難體會出吃苦耐勞,先苦而後有甘的道理。許多學校剛畢業的年輕人,胸懷大志,野心勃勃,也充滿幹勁,但由於急功近利,大都失敗了。

大家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年輕人不論就業或創業,要有耐心,能吃苦耐勞,用心努力去做,任何傷腦筋的事終必克服,任何乏味的工作也會苦盡甘來。

王永慶是虔誠的基督徒,他說了一段頗富宗教哲理話:「神創造人,畢竟是很公平的,道理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必須先苦而後才有甘。天下事都是要經過相當辛苦才可以得到的,這個道理很淡,卻很難實踐,這是一般人的毛病。」

 

管理三要件:吃苦、知識與經驗

當主管的,只是靠人事關係或學歷資格升起來的,即使他讀再多的管理學的書本,也一定不會真正懂得管理。王永慶

王永慶的意思是:只是靠親戚或朋友等關係晉升當上主管的,或只是靠學歷(學士、碩士、博士)晉升當上主管的,即使他們讀多少管理學的書籍,不會懂得管理,也當不成好主管。

那麼,要怎麼才能真正懂得管理呢?王永慶列出三個條件,一是吃苦耐勞,二是知識,三是經驗,缺一不可。

第一要能吃苦耐勞。從體力的磨練到精神意志的專注,從實際工作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此過程必須倚仗精神意志的支持,方能吃苦而不以為苦,耐勞而不以勞。

第二是知識,指從學校教育得到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都是純理論、純學術的,必須融會貫通後,懂得消化、利用,否則這些理論性的知識也是死的,沒有用的。

第三是經驗,必須是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從實務中磨練出來的心得才有用。如果只是走馬看花,參觀或客串性質,只是經歷,不是經驗。

王永慶說:「管理必備的三條件就是,以吃苦耐勞的精神,配合學校教育,用腳踏實地的經驗,造就明事理的頭腦。」

他指出,三個條件全備當然最好,其中尤以第一個條件最為重要,如果不能吃苦耐勞養成健全的體力和精神意志,遇到困難即畏縮退卻,不能身體力行,將無以成事。若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而沒受過教育也沒經驗,則做比較簡單的工作,譬如出賣勞力,還有飯吃。

若只有經驗,而沒受過教育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譬如過去的黑手師傅,將因逐漸落伍而被淘汰。最嚴重的是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既無經驗,又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做管理工作,一定空談理論,不切實際,會搞得漏洞百出,弊病叢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企業經營,基本上和耕耘沒有兩樣。王永慶

王永慶的這句話是指,耕耘必須依靠自身努力,達成耕作的必備條件,才有收穫可言。因此,收穫之多寡,自必和耕耘的運作智能及努力成正比,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所在。

他進一步分析表示,耕耘和收穫都有實體可以觀察、比較,因果之間關係明確,所以凡是為求收穫者,即知應要努力耕耘,否則無耕耘即無收穫;企業經營的道理雖然也和耕耘相同,但是管理智慧的開發,從投入人為努力到獲致實質績效,過程相當緩慢,而且在其演進過程中,往往缺乏有形的實體可供觀察,故較不容易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效果,因此難以下定決心勇往追求。

王永慶的這一段話,使我想起了昱晶能源科技董事長郭進財的「種稻哲學」,亦即是腳踏實地,按部就班,默默耕耘追求每一過程合理化。

郭家世代務農,郭進財年少時經常下田幫父親除草。他跪立水田中,於烈日下辛勤工作,不久即汗如雨下,腰酸背痛,回頭一望,只做完一小片而已。望著那無垠的稻田,脫口問道:「這麼一大片,怎麼做得完呢?」父親答道:「誰說做不完呢?我每一年都是一步步做完的。」

從父親的言行中,他逐漸瞭解到家中稻田年年豐收的原因。原來父親從篩選種子、培植秧苗、插秧、灌溉、除草、施肥、防害到收割,每一過程實實在在,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他發現種稻成功的訣竅就在:腳踏實地,按部就班,默默耕耘,不偷懶、不摸魚,而後就會有豐碩的結果。

從種稻經驗中,郭進財得到經營上的啟示:凡事務必追求過程的合理,只要過程合理,必有好成果;若過程不合理,卻成果良好,那是僥倖得來,無法持久。只有從合理的過程中孕育出的成果,才能豐碩而持久。這就是他的種稻哲學。

從王永慶的談話與郭進財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企業經營和農夫的耕耘真的沒什麼兩樣。

 

注意細節問題

細節問題關係重大

有人認為高階層經營者不應管到細節問題,但以個人看法,細節問題關係重大。要做好管理工作,一定要從根本著手。王永慶

王永慶這句話主要在闡述管理工作必須要從細微末節來著手,並從根源處去追求。

台塑企業到底如何追求根源呢?王永慶比喻說,以一棵樹為例,樹的上面有枝幹樹葉,下面有根,根中有大根與中根,連接中根的還有很多細根。樹的生長是靠細根吸收養分,經中根、大根而至整棵樹,才能長得枝葉茂盛。而人們注意的,往往只是茂盛的枝葉,而忽略了看不見的根部。

他說:「經營企業應和樹有細根一樣,必須從最容易忽略的根源處著手,才能理出頭緒,使事務的管理趨於合理化。」

基於上述的道理,王永慶對每一問題的細微末節追根究柢,絲毫不輕易放過;而一般企業老闆大都看看報表,聽聽幹部的報告之後就算了事。

許多國內外的管理學者都認為,企業的經營者只要抓大方向管重點,不應管到瑣碎的細節問題;而王永慶的看法剛好相反,他認為細節的問題關係重大,要做好管理工作,一定要從細微末節處著手,從中找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從細小處著手,才能夠全盤瞭解公司的狀況,進而可以掌握部屬的所作所為,並向部屬做深入的要求。

在台塑中外馳名的「午餐會報」上,王永慶經常用「追根究柢」的方式追問部屬每一細節的問題,若準備不夠充分,一定會被他問倒。對於王永慶熟悉公司大小事務,精通細微末節,部屬們個個既敬又畏。

有人批評他追逐細節,見樹不見林,勸他應該學習美國企業的老闆,拋開枝節只管大政策。

針對上述的勸告,王永慶答道:「我做的不是大政策,我忙的都是點點滴滴的管理,就像如何使表格比較理想等。目前國內的管理現狀尚未達到相當的水準,基礎不夠堅實,經營者只顧及大原則之確立,無論如何是不夠的。」

 

以上書本內容簡介轉貼至博客來網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呆 的頭像
    小呆

    小呆的部落格

    小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